谢冰,陈丹,倪伟,刘秋红,肖乐,刘超,李元
中国康复. 2025,40(
8):458-462
doi:10.3870/zgkf.2025.08.002
全文:

[
PDF 762 KB](
226)
(HTML)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末端牵引式上肢机器人联合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TB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末端牵引式上肢机器人治疗,治疗时间为持续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患侧大脑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潜伏期。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ARA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1),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大脑MEP波幅较治疗前均增大、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1),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末端牵引式上肢机器人联合iTBS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MEP波幅,缩短潜伏期,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张伟,崔晓阳,曹瀚元,徐婷,郑婵娟
中国康复. 2025,40(
8):463-466
doi:10.3870/zgkf.2025.08.003
全文:

[
PDF 644 KB](
236)
(HTML)
目的:探讨膈神经电刺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研究膈神经电刺激联合构音训练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7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以膈神经电刺激联合构音训练,对照组予以膈神经伪刺激联合构音训练,治疗周期为3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Frenchay构音评估量表(m-FDA)、最长声时(MPT)测定、最大吸气压(MIP)和峰值呼气流速(PEF)测定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m-FDA、MPT、MIP、P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m-FDA的反射、呼吸、唇、喉、言语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MPT、PEF和MIP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相较于单纯构音训练,联合膈神经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构音障碍。
柳秋,朱新臣,刘菲菲,王建晖
中国康复. 2025,40(
8):467-473
doi:10.3870/zgkf.2025.08.004
全文:

[
PDF 1080 KB](
204)
(HTML)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冻结步态患者的影响,并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其潜在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VP冻结步态患者1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3)与对照组(n=94),2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动静态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HF-rTMS假刺激,观察组给予HF-rTMS刺激,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步态、平衡功能、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39项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DQ-39)、DTI参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频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步速、优势侧及非优势侧步长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4周后冻结步态(FO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躯干损伤量表(TIS)评分、姿势稳定极限(LOS)百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0.01),2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BBS评分、TIS评分、LOS百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UPDRS Ⅱ、Ⅲ、PDQ-39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2组壳核、红核、黑质、中脑被盖、丘脑各向异性分数(FA)值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DTI检查中壳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区域FA值与治疗后UPDRS Ⅱ、Ⅲ评分无明显相关性,黑质、中脑被盖FA值与UPDRS Ⅱ、Ⅲ评分呈负相关(r=-0.563、-0.620、-0.723、-0.754,P<0.01)。结论:HF-rTMS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VP冻结步态患者的姿势平衡功能,改善冻结步态,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黑质、中脑被盖等区域的神经纤维完整性实现的。
方莉玉,孙奇,曹叶凡,田婧,王鹤玮
中国康复. 2025,40(
8):474-479
doi:10.3870/zgkf.2025.08.005
全文:

[
PDF 865 KB](
205)
(HTML)
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退行性半月板损伤(DMLs)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93例DMLs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肌肉能量组和联合组,每组31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关节松动术和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增加40min/d的肌力训练和功率车训练,肌肉能量组增加40min/d的肌肉能量训练,联合组增加40min/d肌肉能量训练联合每周1次的冲击波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sEMG)均方根值(RMS)评价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3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Lysholm评分和RMS值相较于治疗前增加(P<0.01),联合组VAS评分的降低、Lysholm评分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和肌肉能量组(P<0.05),联合组股外侧肌、股内侧肌的RMS值增加高于对照组和肌肉能量组(P<0.01)。结论: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DMLs患者的疼痛,并激活股四头肌,提高膝关节功能。
赵芸溪,张芾
中国康复. 2025,40(
8):480-484
doi:10.3870/zgkf.2025.08.006
全文:

[
PDF 780 KB](
212)
(HTML)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多感官刺激训练,对失智症患者认知能力和衰弱状态的影响,研究多感官刺激训练对失智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140例失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结构化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观察组交叉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及基于VR技术的多感官刺激训练。对比2组干预前以及干预3个月后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老年人衰弱评估量表(TFI)评分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MoCA量表中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抽象思维、注意力、定向力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干预后,2组TFI量表中心理衰弱、社会衰弱、认知衰弱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VR技术的多感官刺激训练可改善患者认知能力,提升失智症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认知衰弱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干预效果良好。
章晨,林忠华,刘文兵,汪国爱,刘小玲,姜财
中国康复. 2025,40(
8):485-489
doi:10.3870/zgkf.2025.08.007
全文:

[
PDF 703 KB](
199)
(HTML)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足踝功能及步态运动学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90例FAI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信息,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运动学参数,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因素。结果:FAI患者年龄(r=-0.453,P=0.000)、体质量指数(BMI)(r=-0.370,P=0.001)、站立相(r=-0.364,P=0.000)、双腿支撑相(r=-0.367,P=0.000)、骨盆旋转步态变异分数(GVS)(r=-0.319,P=0.002)、踝背屈趾屈GVS(r=-0.318,P=0.002)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步速、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BMI、骨盆旋转GVS及踝背屈+跖屈GVS是影响FAI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预测因素(F=18.139,R2=0.52,P=0.000)。结论:步速、CAIT、BMI及GVS是FAI生活质量的关键预测指标,提示临床应重视综合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