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时间:1986
国内统一刊号:42-1251/R
国际标准刊号:1001-2001
刊期:(月刊)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中国康复:2025,40(7)   发布日期: 2025-07-25
选择全部文章 | 合并摘要
医学康复-临床研究
赵薇薇,姚望,邓国刚,车培,吴明,黄桂兰,王彤
中国康复. 2025,40(7):387-392 doi:10.3870/zgkf.2025.07.001
全文: [PDF 1154 KB](70)(HTML)
目的:探讨改良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2组分别脱落2例,最终各2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进行改良八段锦与常规康复治疗,均为1次/d,5d/周,干预6周。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的骶骨定标法测定在睁闭眼站立时患者X、Y、Z 3个轴向的平均摆动幅度(MSA),采用表面肌电评定患侧下肢肌群的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膝关节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CCR)。结果:干预6周后,2组患者FMA-LE、BBS评分、下肢肌群iEMG值升高(P<0.01),睁闭眼站立时X、Y轴向的MSA值及膝屈伸CCR值降低(P<0.01);干预组FMA-LE、BBS评分、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iEMG值较对照组均升高(P<0.01,0.05) ,睁眼站立时Y轴向的MSA值及膝伸展CCR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6周的改良八段锦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体现在下肢综合运动功能、肌肉协调性及平衡能力的提升。
李威,李丹,周蜜娟,赵宜莲,胥慧敏
中国康复. 2025,40(7):393-397 doi:10.3870/zgkf.2025.07.002
全文: [PDF 725 KB](52)(HTML)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联合呼吸训练对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Pusher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PNF组和联合组各25例,共有4例因未能按研究方案完成治疗而脱落,最终常规组和PNF组各24例、联合组23例纳入研究。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PNF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PNF技术训练,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PNF技术联合呼吸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Burke倾斜量表(BL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姿势倾斜程度、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BL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低于PNF组和常规组(P<0.01),PNF组低于常规组(P<0.01);3组患者BBS、FMA-LE和MBI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高于PNF组和常规组(P<0.01),PNF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PNF技术联合呼吸训练能改善Pusher综合征患者身体倾斜症状和平衡功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王红娟,宋慧群,司翠平,曹玉灵
中国康复. 2025,40(7):398-401 doi:10.3870/zgkf.2025.07.003
全文: [PDF 620 KB](48)(HTML)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伴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IS伴肢体痉挛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高频rTMS治疗,研究组予高频rTMS联合电针治疗,均为1次/d,20min/次,5d/周,共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估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计算治疗有效率以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改良Ashworth分级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2组NIHSS、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均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电针治疗IS伴肢体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用高频rTMS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蒋海燕,汤秀云,鞠婷婷,胡啸龙,刘盈,阳庆军,李艳平
中国康复. 2025,40(7):402-406 doi:10.3870/zgkf.2025.07.004
全文: [PDF 807 KB](49)(HTML)
目的:研究控制呼吸模式下吞咽协调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治疗的60例小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冰刺激、门德尔松吞咽法)和声门上吞咽法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和控制呼吸模式下吞咽协调训练。2组治疗均为1次/d,6d/周,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最长声时(MPT)评估发声功能,采用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评估呼吸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FOIS、MMASA、PAS评分、MPT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VC、FEV1、PEF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OIS、MMASA、PAS评分、MPT、FVC、FEV1、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控制呼吸模式下吞咽协调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小脑梗死后吞咽功能和呼吸功能,改善吞咽呼吸协调,提高进食能力,达到有效安全进食。
张丽,何小俊,李薇薇,雷蕾,张梦琴,胡含波,孙沛
中国康复. 2025,40(7):407-411 doi:10.3870/zgkf.2025.07.005
全文: [PDF 793 KB](47)(HTML)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成语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及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及日常交流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及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37)和对照组(n=41)。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60min/次、2次/d),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成语专项训练,50min/d,共2周。训练素材选自高频成语库,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展示,包含朗读、复述及语境应用多模态练习。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及日常交流能力。结果:干预后,2组CRRCAE量表中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1);2组CADL评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成语的专项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运动性及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重建。
浦创,梁凡,杨小玥,徐亚,钱虹
中国康复. 2025,40(7):412-417 doi:10.3870/zgkf.2025.07.006
全文: [PDF 886 KB](47)(HTML)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和刺激部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PSBA)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轻、中度PSBA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双刺激组。高频组采用10Hz的rTMS刺激左侧Broca区,低频组采用1Hz的rTMS刺激右侧Broca镜像区,双刺激组先采用1Hz低频刺激右侧Broca镜像区,间隔20min后再使用10Hz高频rTMS刺激左侧Broca区,3组均干预8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评分级(BDAE)、中国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査法评分(CFCP)、嗓音障碍指数(VHI)、脑卒中和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AQOL-39)对患者进行评估,采集外周血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干预8周后,3组BDAE分级均优于干预前(P<0.05),双刺激组优于高频组和低频组(P<0.05);3组CFCP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双刺激组CFCP评分高于其余2组(P<0.05),VHI均低于干预前(P<0.05),双刺激组低于低频组(P<0.05);在SAQOL-39评分方面,心理维度仅双刺激组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沟通维度和生理维度评分3组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双刺激组在沟通维度和生理维度均高于其余2组(P<0.05);双刺激组和高频组外周血BDNF高于干预前(P<0.05),双刺激组高于低频组(P<0.05);3组外周血NSE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双刺激组NSE水平低于其余2组(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双刺激组总有效率高于高频组和低频组(P<0.05)。结论:就轻、中度PSBA而言,高频rTMS刺激左侧与低频rTMS刺激右侧的效果相当,而两者联合干预能够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冯畑,王熠钊,赵洁玮,向世强
中国康复. 2025,40(7):418-421 doi:10.3870/zgkf.2025.07.007
全文: [PDF 663 KB](49)(HTML)
目的:探讨古琴音乐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10Hz rTM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古琴音乐治疗,均治疗6周。2组在研究过程中分别脱落2例、1例,最终纳入33例、34例。2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HAMD评分及其中的阻滞因子、躯体性焦虑因子、睡眠障碍因子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1);2组疗效比较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古琴音乐治疗联合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优于单独rTMS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医学康复-循证医学
秦芳,马甜甜,于子夫,冷晓轩,曹新燕,刘西花
中国康复. 2025,40(7):422-430 doi:10.3870/zgkf.2025.07.008
全文: [PDF 4628 KB](45)(HTML)
目的:评价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IMT)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并探讨最佳训练方案。方法:系统检索2024年9月之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发表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845例患者。结果表明,TIMT可以显著改善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膈肌增厚率、膈肌移动度和运动耐力(P<0.01,0.05),但对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作用不明显。病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急性期进行TIMT对于MEP、FEV1、PEF和运动耐力的恢复更有优势;干预参数亚组分析显示,中等强度TIMT:20 min/d,6~12周,总干预时间≤600 min对MIP的改善更有效(P<0.05);3~4周,总干预时间≥720 min对MEP的改善更有效(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或假刺激相比,TIMT显著改善了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且在脑卒中发病3个月内干预效果最好。最佳训练方案应根据病情和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20 min/d,5~6次/周,至少持续6周。
医学康复-综述
陈勤芳,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5,40(7):431-435 doi:10.3870/zgkf.2025.07.009
全文: [PDF 729 KB](45)(HTML)
失语症语料库是一个标准化采集话语样本的共享多媒体数据库,话语分析、语法、词汇、手势、流利度、分型和社会因素是失语症语料库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失语症语料库的研究成果,发现话语分析是筛查与诊断脑卒中后失语症实际语言功能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话语类型的话语任务可有效提高失语症患者的沟通能力,为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语料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促进言语-语言治疗技术的发展。
孙思杰,曾妮,吴霜
中国康复. 2025,40(7):436-439 doi:10.3870/zgkf.2025.07.010
全文: [PDF 539 KB](47)(HTML)
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主要分为常规康复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其中经颅磁治疗因作用时间短、强度低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对于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刺激靶点选择仍较单一。本文基于小脑-大脑神经环路及其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及探究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的新思路或新靶点。经颅磁治疗可通过调节双侧大脑半球间兴奋性的对称性或患侧脑区的兴奋性而影响对侧小脑,也可通过刺激小脑而影响小脑-大脑神经环路进而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同时干预下肢运动皮质区和小脑进行双靶点刺激,或将为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新思路。
康复工程-临床研究
杨闪闪,武改,李丽,王妍
中国康复. 2025,40(7):440-444 doi:10.3870/zgkf.2025.07.011
全文: [PDF 887 KB](58)(HTML)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矫形器联合施罗特疗法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康复效果及其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患儿。常规组使用脊柱侧凸矫形器治疗辅以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加用施罗特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脊柱恢复情况、腹背肌耐力、疗效、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Cobb角、躯干旋转角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1);2组腹背肌耐力评分、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1);2组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RS-22)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脊柱侧凸矫形器联合施罗特疗法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较好,能改善患儿脊柱侧凸、腹背肌耐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康复教育-教学研究
李庆云,王景刚,梁显荣,李小敏,贠国俊,曹建国
中国康复. 2025,40(7):445-448 doi:10.3870/zgkf.2025.07.012
全文: [PDF 709 KB](56)(HTML)
目的:探索陪伴理念结合《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框架在儿童康复治疗学本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3年2月~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物理治疗部实习的62名康复治疗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人。2组均在ICF-CY框架下进行实习,教学形式以理论授课-技能演示-操作实践的经典模式进行,教学内容包括ICF-CY理论知识及评定技术、以ICF-CY为框架的康复治疗方案制定、儿童康复基本操作技能等,实习期为8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结合陪伴理念,按要求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及日常照护,于实习第3~5周选择1周,对脑瘫患儿或全面发育迟缓患儿实施结构化陪伴诊疗及日常生活照顾。8周后,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理论考核,应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量表(Mini-CEX)进行实践能力考核,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实习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Mini-CEX中康复评定、沟通技能、治疗方案制定、人文关怀和整体表现的评分以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陪伴理念结合ICF-CY框架教学有助于提升康复治疗学本科实习教学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实习满意度。
本刊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