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时间:1986
国内统一刊号:42-1251/R
国际标准刊号:1001-2001
刊期:(月刊)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中国康复:2025,40(10)   发布日期: 2025-10-25
选择全部文章 | 合并摘要
专家共识
王瑜元,白玉龙
中国康复. 2025,40(10):579-587 doi:10.3870/zgkf.2025.10.001
全文: [PDF 1003 KB](39)(HTML)
本文拟制定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促进成人慢性意识障碍康复的专家共识,为慢性意识障碍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由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601204、2022YFC3601200)项目组牵头,组成康复医学和神经科学专家团队,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并评价证据质量,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学,经多轮会议讨论,共同制定共识内容。本共识聚焦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促进成人慢性意识障碍康复,对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促进成人慢性意识障碍康复治疗领域现有证据进行归纳总结,内容包含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刺激靶点、操作规范、疗程等内容。本共识有助于促进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医学康复-基础研究
柏中喜,何永正,许明军
中国康复. 2025,40(10):588-593 doi:10.3870/zgkf.2025.10.002
全文: [PDF 958 KB](21)(HTML)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ESWT)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冲击波组(每组11只),除正常组外均建立KOA动物模型。药物组以1 mg/kg美洛昔康灌胃,冲击波组采用ESWT治疗,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采用Mankin评分评价大鼠膝关节损伤严重程度;采用压痛仪、热痛仪测定大鼠压痛、热痛阈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9(IL-9)水平及关节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Ⅱ型胶原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检测滑膜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药物组及冲击波组大鼠Mankin评分、TNF-α、IL-1β、IL-9、MMP-3、MMP-9、滑膜组织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升高(P<0.05),压痛、热痛阈值、Ⅱ型胶原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冲击波组Mankin评分、TNF-α、IL-1β、IL-9、MMP-3、MMP-9、滑膜组织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降低(P<0.05),冲击波组最低(P<0.05),压痛、热痛阈值、Ⅱ型胶原升高(P<0.05),冲击波组最高(P<0.05)。模型组细胞排列明显异常,胞间可见大量炎性浸润,药物组、冲击波组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得到明显改善,胞间可见炎性浸润减少,冲击波组形态趋于正常。结论:ESWT可降低KOA大鼠Mankin评分及压痛、热痛阈值,抑制MMP-3、MMP-9及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促进Ⅱ型胶原合成,有利于改善KOA大鼠膝关节组织形态,提升KOA治疗的短期效果。
医学康复-临床研究
王晓晗,王雅男,郭立颖,刘思,尹昱
中国康复. 2025,40(10):594-598 doi:10.3870/zgkf.2025.10.003
全文: [PDF 694 KB](25)(HTML)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银剂吞咽障碍造影评估(MBSImp)结果、口腔运送时间、软腭上抬时间、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及营养状态(外周血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体重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SWAL-QOL评分、外周血总蛋白、白蛋白 、血红蛋白和体重均增加(P<0.01),MBSImp评分、口腔运送时间和软腭上抬时间均减少(P<0.01);观察组SWAL-QOL评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高于对照组(P<0.01,0.05);MBSImp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运送时间和软腭上抬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能促进口腔功能恢复,改善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世爱,贾文萍,陈金慧,曹新燕,冷晓轩,刘西花
中国康复. 2025,40(10):599-605 doi:10.3870/zgkf.2025.10.004
全文: [PDF 1058 KB](21)(HTML)
目的:探究膈肌电刺激联合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肺通气功能、膈肌功能和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膈肌电刺激干预。治疗周期为3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仪评估患者肺通气功能,主要检测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峰值呼气流速(PEF);同时运用超声技术评估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增厚率,以客观反映膈肌功能状态;此外,通过超声评估舌运动功能,并结合吞咽功能量表(SSA)和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MIP、MEP、FVC、FEV1和P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2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增厚率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在吞咽功能评估方面,SSA评分降低(P<0.01),SWAL-QOL评分升高(P<0.01);舌运动幅度和速度增加(P<0.01),舌运动时间减少(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膈肌电刺激联合呼吸肌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肺通气功能、膈肌功能与吞咽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陈灿冰,刘小英
中国康复. 2025,40(10):606-610 doi:10.3870/zgkf.2025.10.005
全文: [PDF 685 KB](17)(HTML)
目的:构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延续性家庭干预方案,评估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出院后,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延续性干预方案,各12周。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评分量表(BBS)、步态分析评分量表(TGA)评估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情况,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生活能力、心理状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Lp)水平,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脑卒中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ST)评估患者自我效能感、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FMA-LE、BBS、TGA、ADL、GSES、QLICD-ST评分均升高(均P<0.01),SAS、SDS评分及hs-CRP、Hcy、Lp水平均降低(均P<0.01)。干预后,观察组FMA-LE、BBS、TGA、ADL、GSES、QLICD-S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SAS、SDS评分及hs-CRP、Hcy、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构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延续性家庭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缓解心理负性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生命质量。
姚望,赵薇薇,邓国刚,车培,吴明,杨金宇,王彤
中国康复. 2025,40(10):611-617 doi:10.3870/zgkf.2025.10.006
全文: [PDF 1289 KB](23)(HTML)
目的:探索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平衡能力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康复中解决平衡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50例PSCI患者。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三维骶骨定标法中睁眼和闭眼重心平均摆动路径(SP)评估平衡功能,通过数字连线测验(TMT-A)、2-back任务和Stroop色词任务评估执行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两者关系。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TMT-A与BBS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睁眼SP和闭眼SP均呈正相关(均P<0.01)。2-back任务正确率与睁眼SP呈负相关(P<0.05)。Stroop任务一致性准确率与睁眼SP和闭眼SP均呈负相关(均P<0.05)。一致性任务反应时与BB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闭眼SP呈正相关(P<0.05)。不一致性任务准确率仅与BB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不一致性任务反应时与BBS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睁眼SP和闭眼SP均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MT-A与BBS评分存在独立关联(P<0.05),模型解释度为17.9%(R2=0.279,调整R2=0.179)。结论:PSCI患者的平衡功能与执行功能显著相关,尤其是任务转换能力对平衡功能有显著影响。临床康复中应重视对患者执行功能的评估,整合平衡训练与执行功能干预,以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冯业改,张明,徐学良,徐玲玲,肖桂花
中国康复. 2025,40(10):618-623 doi:10.3870/zgkf.2025.10.007
全文: [PDF 839 KB](22)(HTML)
目的:探讨内脏筋膜松弛术(VM)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产后非特异性腰痛(P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产后康复门诊就诊的60例产后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4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VM治疗,2组均治疗4周。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评估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并通过肌骨超声测量患者腹横肌及多裂肌的厚度变化。对2组患者的VAS和LSIA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LSI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腹横肌和多裂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研究组上述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VAS评分在治疗后6个月维持稳定,LSIA评分持续提升(P<0.05);而对照组VAS评分较治疗4周后显著升高(P<0.05),LSIA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VM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缓解PNLBP患者疼痛,改善核心肌群功能,其疗效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在提升患者长期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一核心稳定性训练,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康复-综述
张洪宇,方伯言
中国康复. 2025,40(10):624-629 doi:10.3870/zgkf.2025.10.008
全文: [PDF 707 KB](22)(HTML)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外源节律性正弦电流影响神经振荡,调节神经网络功能与可塑性。近年来,tACS在神经康复中的研究逐渐增多,显示其在运动、感觉、认知和情绪等功能障碍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tAC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有的研究表明tACS可通过调节神经振荡、促进突触可塑性、同步脑网络活动和影响神经递质,改善神经功能,在多种疾病康复中显示良好效果。tACS为神经康复提供新手段,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未来应优化个体化参数,推动其临床转化应用。
张璐,杨可桢,廖志平,宋海新,杨丛慧,李建华
中国康复. 2025,40(10):630-634 doi:10.3870/zgkf.2025.10.009
全文: [PDF 593 KB](23)(HTML)
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康复评估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神经影像技术存在时空分辨率受限等问题。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凭借非侵入性、高时间分辨率及运动耐受性优势,为解析脑卒中康复机制提供了新手段。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0年1月~2023年12月发表的文献,关键词包括“fNIRS”、“脑卒中康复”、“神经可塑性”等,纳入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的文献,排除非脑卒中人群研究。fNIRS可动态捕捉脑卒中后皮质激活模式演变,揭示健侧代偿及双侧平衡恢复等神经重塑特征;在机器人辅助训练及rTMS疗效评估中展现高敏感性;基于fNIRS的神经反馈技术显著提高了运动想象的训练效果。但其仍存在空间分辨率有限、易受生理噪声干扰、缺乏标准化数据分析流程等不足。fNIRS通过实时脑功能监测推动了个体化康复策略发展,未来需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优化及大样本队列研究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应用指南。
余超超,张敏,彭轩,乌云塔娜,吴永超
中国康复. 2025,40(10):635-640 doi:10.3870/zgkf.2025.10.010
全文: [PDF 731 KB](20)(HTML)
脊髓损伤(SCI)发病率持续上升,高致残性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给患者本身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传统治疗面临瓶颈,硬膜外电刺激(EES)近年展现出突破性康复潜力,但其调控神经环路重塑的机制尚未系统阐明。本文检索PubMed、Sino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文献,关键词包括"硬膜外电刺激"、"脊髓损伤"、"环路"、"epidu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spinal cord injury"、"circuit ",筛选机制研究及临床报道,并综述EES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改善SCI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转化及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EES可通过对SCI上行环路、下行环路、脊髓固有环路进行重塑,从而改善SCI后功能障碍。EES可能还通过多层级神经环路重组促进功能恢复,但仍需大样本RCT验证疗效。未来应结合单细胞测序、光遗传学技术精准解析神经元亚群机制,探索EES联合干细胞移植、脑机接口及多靶点神经调控的协同策略。
本刊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