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时间:1986
国内统一刊号:42-1251/R
国际标准刊号:1001-2001
刊期:(月刊)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中国康复:2025,40(4)   发布日期: 2025-04-25
选择全部文章 | 合并摘要
医学康复-临床研究
李诗怡,王梦寰,王乙休,潘颖颖,林枫,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5,40(4):195-201 doi:10.3870/zgkf.2025.04.001
全文: [PDF 1604 KB](107)(HTML)
目的: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脑卒中并发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完成主动抓握任务过程中脑激活模式的即刻效应,探索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脑网络机制。方法:选取3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与Sham组各15例。2组均在干预前后予以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在首次HRV检测后,2组均先予以5min静息态fNIRS检测,随后分别持续予以真/假taVNS刺激,在此过程中先进行第2次5min静息态fNIRS检测,再嘱患者完成20组共700s主动抓握任务,同时进行第3次 fNIRS检测。结果:HRV结果显示taVNS组低频/高频功率比值(LF/HF)显著低于Sham组(P<0.05);taVNS组受累侧前运动与辅助运动区(pSMA)、感觉运动度层(SMC)、非受累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及双侧眶额皮层(OFC)显著激活(P<0.05);基于网络的统计方法(NBS)分析显示,taVNS显著增强了受累侧PFC与非受累侧PFC、受累侧SMC与非受累侧PFC之间的功能连接,受累侧OFC的节点云集系数、局部效率显著增高(P<0.05)。taVNS组脑功能网络的全局最短路径长度增长,全局效率减小(P<0.05)。结论:即时taVNS通过激活额叶-迷走神经通路,调节双侧前额叶与运动皮层网络,从而促进相关脑区激活和功能重组,这可能是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关键机制。
蒋敏静,陈伟青,王婷婷,王际媚,都斌
中国康复. 2025,40(4):202-206 doi:10.3870/zgkf.2025.04.002
全文: [PDF 725 KB](84)(HTML)
目的:观察脊激肌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SD)及心理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SD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rTMS组、联合组3组,每组30例。3组分别脱落2例、1例、1例,最终分别为28例、29例、29例。3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手法组予以脊激肌技术治疗,30min/d,6d/周,共4周;rTMS组予以rTMS治疗,20min/d,6d/周,共4周;联合组予以rTMS+脊激肌技术治疗,50min/d,6d/周,共4周。分别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以及多导睡眠监测参数(觉醒次数、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上述各项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PSQI、HAMD、HAMA评分、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睡眠效率、睡眠总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PSQI、HAMD、HAMA评分、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低于手法组、rTMS组(P<0.05);联合组睡眠效率、睡眠总时间高于手法组、rTMS组(P<0.05);rTMS组与手法组PSQI、IHAMD、HAMA评分及多导睡眠监测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激肌技术、rTMS联合治疗较单用脊激肌技术、rTMS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SD,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
宋娟,胡子木,刘奔,陈和木
中国康复. 2025,40(4):207-211 doi:10.3870/zgkf.2025.04.003
全文: [PDF 674 KB](91)(HTML)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并分析其表面肌电的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成NME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NMES组予以胫骨前肌NMES治疗,联合组予以胫骨前肌NMES和小腿三头肌ESWT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者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采用量角器测量踝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采集腓肠肌内侧头和胫骨前肌的肌电信号,并应用积分肌电值(iEMG)和协同收缩率(CR)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评分、踝关节背伸AROM、FMA-LE评分、腓肠肌内侧头和胫骨前肌iEMG值及踝背伸时C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NMES组 (P<0.01);2组患者踝关节背伸AROM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高于NMES组(P<0.05);2组患者腓肠肌内侧头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NMES组(P<0.01),胫骨前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NMES组(P<0.01);2组患者踝背伸时CR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NMES组(均P<0.01)。结论:ESWT联合NMES治疗可以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提高胫骨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纠正异常痉挛模式,从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李清华,关晨霞
中国康复. 2025,40(4):212-216 doi:10.3870/zgkf.2025.04.004
全文: [PDF 861 KB](86)(HTML)
目的:探讨膈肌超声用于预测康复科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堵管耐受试验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48例拟行堵管耐受试验的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堵管前测量患者的膈肌指标,包括膈肌移动度(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吸气时间等膈肌指标,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膈肌位移-时间指数(E-T指数)。根据堵管耐受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31例和失败组17例,比较2组膈肌指标,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膈肌超声指标对堵管耐受试验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成功组DTF、E-T指数均高于失败组(P<0.05)。DTF、E-T指数预测堵管耐受试验结局成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738,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793,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0.6%。结论:DTF、E-T指数可用于预测堵管耐受试验成功结局,二者联合预测价值优于单个参数。
张佳熠,李诗欣,骆沁熹,杨永红
中国康复. 2025,40(4):217-222 doi:10.3870/zgkf.2025.04.005
全文: [PDF 771 KB](75)(HTML)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在康复期发生尿路感染(UTI)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2101例SCI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分为无感染组、无症状性菌尿(ASB)组和症状性UTI组,利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UTI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SCI患者中UTI的发生率为74.0%,其中ASB和症状性UTI的发生率分别为41.8%和32.9%。实验室指标分析显示,症状性UTI患者的炎性指标显著高于无感染组和ASB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ASB: OR=2.66; 症状性UTI: OR=1.96)和神经源性膀胱(ASB: OR=1.97; 症状性UTI: OR=3.94)为ASB和症状性UTI的共同危险因素。留置导尿(OR=2.17)、并发肾脏损伤(OR=1.35)、使用抗胆碱能药物(OR=1.39)与症状性UTI密切相关。较低的损伤等级和并发肺部感染对UTI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D级损伤(OR=0.54)和并发肺部感染(OR=0.58)显著降低ASB的发生风险,C级(OR=0.57)、D级(OR=0.28)和E级损伤(OR=0.47)显著降低症状性UTI的发生风险。结论:SCI患者在康复期内UTI的发生率较高,ASB和症状性UTI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应针对不同类型的UTI采取差异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测与干预,以改善生活质量。
冉欣,姜效韦,陈伟,李瑾
中国康复. 2025,40(4):223-228 doi:10.3870/zgkf.2025.04.006
全文: [PDF 767 KB](73)(HTML)
目的:基于心肺运动试验 (CPET) 结果,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运动耐量、通气效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NSCLC合并CHD患者60例为NSCLC-CHD组,通过检索电子病例系统,使用倾向性评分法1∶1匹配出单纯NSCLC患者60例为NSCLC-non CHD组。采集2组患者CPET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CPET核心指标比较:NSCLC-CHD组患者峰值摄氧量 (peak VO2)、公斤摄氧量 (peak VO2/kg)、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peak VO2/pred%)、最大功率 (peak WR)均低于NSCLC-non CHD组 (P<0.0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 (VE/VCO2 slope) 及其最低值 (VE/VCO2 nadir) 高于NSCLC-non CHD组 (P<0.05);2组患者CPET 4个阶段指标比较:NSCLC-CHD组VO2 (峰值)、VCO2 (峰值)、PETCO2(4个阶段)、心率恢复值 (1~4min) 低于NSCLC-non CHD组 (P<0.05),VE/VCO2 (峰值)、HR (热身、无氧阈值)高于NSCLC-non CHD组 (P<0.05);2组患者静态肺功能指标比较:NSCLC-CHD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MVV)、用力肺活量 (FVC)、呼气流量峰值 (PEF) 及其绝对值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FVC%,MVV%,PEF%) 均低于NSCLC-non CHD组 (P<0.05)。结论:NSCLC-CHD组患者的运动耐量及通气效率较NSCLC-non CHD组患者差;CPET有望为合并有CHD的NSCLC患者的肺切除术前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涂雪灵,姜财,刘小玲,徐盼,李雅萍,林忠华
中国康复. 2025,40(4):229-234 doi:10.3870/zgkf.2025.04.007
全文: [PDF 835 KB](74)(HTML)
目的:本研究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探讨衰弱前期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倾向性匹配法,共纳入受试者68例,其中衰弱前期老年人和配对的非衰弱老年人各34例,分别纳入衰弱前期组和非衰弱组。收集受试者基本信息,进行Fried衰弱量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Berg平衡量表(BBS)、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评估,同时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动态图像,通过量化整体步态获取下肢步态运动学和髋膝踝关节矢状面运动学特征参数,包括步态偏离指数(GDI)、步态曲线评分(GPS)、步态变异分数(GVS)等,并将步态参数与MMSE、BBS、SPPB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衰弱前期老年人的步态特征。结果:较之于非衰弱组,衰弱前期组老年人步速减慢、步长缩短、双支撑相时间延长(均P<0.05);骨盆前后倾角度、髋内收外展角度、髋屈伸角度、髋旋转角度、膝屈伸角度增大(均P<0.05),GPS评分增加(P<0.05),GDI减小(P<0.05);摆动相初期足趾离地时的髋屈伸角度(TOHFE)、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的髋屈伸角度(HSHFE)、踝跖背屈最小值均增大(均P<0.05),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膝屈伸角度(HSKFE)、屈伸最大值,踝跖背屈最大值、踝跖背屈活动度均减小(均P<0.05)。结论:衰弱前期老年人的步态异常可能同身体平衡及足、踝、膝、髋等关节的协同运动降低有关,其在下肢步态特征方面表现出代偿现象,步态参数与MMSE、BBS、SPPB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衰弱前期状态导致步态出现障碍如步速减慢、步长缩短、踝关节活动度减小等的改变在行走或日常生活中可被察觉。可以将步态分析应用于临床衰弱初筛中。
赖燕媚,李威,田艳萍,姜雪,李庆红,钟增泉,吕智海
中国康复. 2025,40(4):235-239 doi:10.3870/zgkf.2025.04.008
全文: [PDF 801 KB](85)(HTML)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语言小组课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取90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随机分为rTMS组、语言组、联合组3组,每组各3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并分别实施rTMS治疗、语言小组课治疗以及rTMS联合语言小组课治疗,共12周。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重复刻板行为检查表(RBS-R)以及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心量表)对3组儿童进行评估,并比较3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前,3组患儿ABC各能区评分、RBS-R评分、儿-心量表智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2周后,联合组ABC总分及其中的交往、语言能区评分均低于rTMS组和语言组(均P<0.05);联合组RBS-R评分低于rTMS组和语言组(均P<0.05);联合组儿-心量表智龄高于rTMS组和语言组(均P<0.05)。结论:rTMS联合语言小组课治疗能显著改善ASD儿童核心症状,对ASD儿童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康复-循证医学
韩靓,席晓明,王贺,阚梦凡,于少泓
中国康复. 2025,40(4):240-248 doi:10.3870/zgkf.2025.04.009
全文: [PDF 1619 KB](77)(HTML)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患者(PD)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rTMS治疗帕金森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14年1月~2024年6月,采用RevMan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软件、Stat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16篇文章被纳入分析,包括959例PD患者,rTMS频率包括0.1Hz、1Hz、5Hz、10Hz、20Hz、25Hz。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rTMS频率为0.1Hz、1Hz、5Hz能够改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rTMS频率为1Hz、5Hz能够改善患者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评分,rTMS频率为1Hz、5Hz、10Hz能够改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rTMS频率为5Hz、20Hz rTMS能改善患者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DQ-39)评分,rTMS频率为1Hz、5Hz、20Hz能改善患者自主神经症状自评量表(SCOPA-AUT)评分。rTMS频率为5Hz对于UPDRSⅢ、TUG、HAMD、SCOPA-AUT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其它频率,rTMS频率为20Hz对于PDQ-39效果最好。结论:rTMS频率为5Hz在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和自主神经功能方面更有效,rTMS频率为20Hz在改善PD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有效。
医学康复-综述
宋媛,唐岑,赵莹,姚黎清,钟娜娟
中国康复. 2025,40(4):249-252 doi:10.3870/zgkf.2025.04.010
全文: [PDF 477 KB](73)(HTML)
王以文,杨怀春,陈康,马燕红
中国康复. 2025,40(4):253-256 doi:10.3870/zgkf.2025.04.011
全文: [PDF 498 KB](89)(HTML)
本刊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