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ing date:1986
CN:42-1251/R
ISSN:1001-2001

News

Author Center

Reviewer Center

  • Current Issue
  • Archives
  • Top Downloads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2025,40(8)   Publish Date: 2025-08-25
Select all articles | Merge Summary
Ding Jianzhang, Chen Xinping, Gao Tian, Pan Shuyi, Li Hang, Bao Junxiang, Li Zuomin, Qin Hui, Li Dan
2025,40(8):451-457 doi:10.3870/zgkf.2025.08.001
Full text: [PDF 1186 KB](223)(HTML)
目的:本共识为常压饱和吸氧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方法:系统阐述了饱和吸氧的必要性、设计原理、生理机制、临床应用规范及安全操作指南等,比较了采用不同吸氧方法时组织氧分压变化,旨在为临床氧疗提供循证学依据。结果:饱和吸氧较鼻导管吸氧能大幅提升组织氧分压,较经鼻高流量吸氧在提升组织氧分压的同时能大幅减少耗氧量,规避了高压氧治疗潜在风险与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限制,可用于猝死、中毒、休克等急性缺氧性脑病的抢救治疗,颅脑及脊髓损伤、脑卒中、脑炎、皮肤溃疡等慢性缺氧性疾病的康复治疗,但不适用于慢阻肺及严重二氧化碳潴留的疾病,制定了应用原则及操作规范。结论:常压饱和吸氧为临床提供了一条新的氧疗途径。
Xie Bing, Chen Dan, Ni Wei, Liu Qiuhong, Xiao Le, Liu Chao, Li Yuan
2025,40(8):458-462 doi:10.3870/zgkf.2025.08.002
Full text: [PDF 762 KB](240)(HTML)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末端牵引式上肢机器人联合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TB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末端牵引式上肢机器人治疗,治疗时间为持续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患侧大脑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潜伏期。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ARA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1),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大脑MEP波幅较治疗前均增大、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1),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末端牵引式上肢机器人联合iTBS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MEP波幅,缩短潜伏期,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Zhang Wei, Cui Xiaoyang, Cao Hanyuan, Xu Ting, Zheng Chanjuan
2025,40(8):463-466 doi:10.3870/zgkf.2025.08.003
Full text: [PDF 644 KB](249)(HTML)
目的:探讨膈神经电刺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研究膈神经电刺激联合构音训练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7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以膈神经电刺激联合构音训练,对照组予以膈神经伪刺激联合构音训练,治疗周期为3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Frenchay构音评估量表(m-FDA)、最长声时(MPT)测定、最大吸气压(MIP)和峰值呼气流速(PEF)测定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m-FDA、MPT、MIP、P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m-FDA的反射、呼吸、唇、喉、言语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MPT、PEF和MIP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相较于单纯构音训练,联合膈神经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构音障碍。
Liu Qiu, Zhu Xinchen, Liu Feifei, Wang Jianhui
2025,40(8):467-473 doi:10.3870/zgkf.2025.08.004
Full text: [PDF 1080 KB](219)(HTML)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冻结步态患者的影响,并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其潜在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VP冻结步态患者1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3)与对照组(n=94),2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动静态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HF-rTMS假刺激,观察组给予HF-rTMS刺激,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步态、平衡功能、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39项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DQ-39)、DTI参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频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步速、优势侧及非优势侧步长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4周后冻结步态(FO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躯干损伤量表(TIS)评分、姿势稳定极限(LOS)百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0.01),2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BBS评分、TIS评分、LOS百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UPDRS Ⅱ、Ⅲ、PDQ-39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2组壳核、红核、黑质、中脑被盖、丘脑各向异性分数(FA)值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DTI检查中壳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区域FA值与治疗后UPDRS Ⅱ、Ⅲ评分无明显相关性,黑质、中脑被盖FA值与UPDRS Ⅱ、Ⅲ评分呈负相关(r=-0.563、-0.620、-0.723、-0.754,P<0.01)。结论:HF-rTMS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VP冻结步态患者的姿势平衡功能,改善冻结步态,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黑质、中脑被盖等区域的神经纤维完整性实现的。
Fang Liyu, Sun Qi, Cao Yefan, Tian Jing, Wang Hewei
2025,40(8):474-479 doi:10.3870/zgkf.2025.08.005
Full text: [PDF 865 KB](221)(HTML)
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退行性半月板损伤(DMLs)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93例DMLs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肌肉能量组和联合组,每组31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关节松动术和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增加40min/d的肌力训练和功率车训练,肌肉能量组增加40min/d的肌肉能量训练,联合组增加40min/d肌肉能量训练联合每周1次的冲击波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sEMG)均方根值(RMS)评价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3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Lysholm评分和RMS值相较于治疗前增加(P<0.01),联合组VAS评分的降低、Lysholm评分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和肌肉能量组(P<0.05),联合组股外侧肌、股内侧肌的RMS值增加高于对照组和肌肉能量组(P<0.01)。结论: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DMLs患者的疼痛,并激活股四头肌,提高膝关节功能。
Zhao Yunxi, Zhang Fu
2025,40(8):480-484 doi:10.3870/zgkf.2025.08.006
Full text: [PDF 780 KB](225)(HTML)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多感官刺激训练,对失智症患者认知能力和衰弱状态的影响,研究多感官刺激训练对失智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140例失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结构化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观察组交叉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及基于VR技术的多感官刺激训练。对比2组干预前以及干预3个月后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老年人衰弱评估量表(TFI)评分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MoCA量表中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抽象思维、注意力、定向力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干预后,2组TFI量表中心理衰弱、社会衰弱、认知衰弱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VR技术的多感官刺激训练可改善患者认知能力,提升失智症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认知衰弱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干预效果良好。
Zhang Chen, Lin Zhonghua, Liu Wenbing, Wang Guoai, Liu Xiaoling, Jiang Cai
2025,40(8):485-489 doi:10.3870/zgkf.2025.08.007
Full text: [PDF 703 KB](213)(HTML)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足踝功能及步态运动学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90例FAI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信息,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运动学参数,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因素。结果:FAI患者年龄(r=-0.453,P=0.000)、体质量指数(BMI)(r=-0.370,P=0.001)、站立相(r=-0.364,P=0.000)、双腿支撑相(r=-0.367,P=0.000)、骨盆旋转步态变异分数(GVS)(r=-0.319,P=0.002)、踝背屈趾屈GVS(r=-0.318,P=0.002)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步速、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BMI、骨盆旋转GVS及踝背屈+跖屈GVS是影响FAI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预测因素(F=18.139,R2=0.52,P=0.000)。结论:步速、CAIT、BMI及GVS是FAI生活质量的关键预测指标,提示临床应重视综合干预策略。
Zhong Xiaoyun, Gong Xianghong
2025,40(8):490-495 doi:10.3870/zgkf.2025.08.008
Full text: [PDF 851 KB](227)(HTML)
失语症患者的交际能力评估是康复研究的重要前提,但传统语言测试难以反映真实交际能力。本文旨在综述失语症患者交际能力评估工具研究现状。本文梳理了基于功能性交际理念的代表性评估工具,将其分为交际能力测试、交际能力观察记录和语言分析三类,并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发现现有工具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衡量、交际工具间区分度及文化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未来需完善理论基础,提升工具灵敏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并开发针对汉语患者的本土化评估工具,以更全面、科学地评估失语症患者的交际能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Ning Xin, Guo Lanmin, Liu Lijun, Zhou Xinyu, Duan Cailing, Yu Zongyao
2025,40(8):496-501 doi:10.3870/zgkf.2025.08.009
Full text: [PDF 882 KB](200)(HTML)
抽动障碍(T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T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综述了TD的常见治疗方法,并重点探讨不同的综合行为干预模式在TD的治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目前TD的临床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在非药物治疗中,抽动综合行为干预(CBIT)可作为初始治疗的首选方案,包括个体、团体与远程3种模式。目前TD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治疗时应同时关注疗效和患者自身情况。综合行为干预已经在个体治疗模式、团体工作模式和远程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未来研究需要揭示不同类型行为干预措施的进一步效果以及其潜在的差异性影响因素。
Chen Xi, Zhao Wenxiao, Li Zewen, Chang Xiaomin, Han Keyu, Li Zhengjia
2025,40(8):502-507 doi:10.3870/zgkf.2025.08.010
Full text: [PDF 955 KB](204)(HTML)
对水中运动在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患者的应用进行范围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根据范围综述研究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0月10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共纳入20篇文献,FMS患者的水中运动内容多为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为主的综合性水中训练,配合低至中等运动强度,频率多为每周2~3次,每次45~60min。干预效果显示,水中运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FMS患者的疼痛、生活质量、身体功能等均具有积极影响。水中运动干预对FMS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但干预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水中运动的长期效果、运动策略,研究本土化的水中运动方案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普适性,以推动其在FMS患者中的广泛应用。
Chen Yi, Yun Guojun, Li Xiaomin, Liu Qing, Liang Xianrong, Wang Jinggang, Cao Jianguo
2025,40(8):508-512 doi:10.3870/zgkf.2025.08.011
Full text: [PDF 799 KB](211)(HTML)
目的:探讨情境模拟教学结合同伴互助学习模式(PAL)的教学模式在儿童康复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3年8月~2024年12月在我院实习的61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1人和对照组30人。研究组采用基于PAL的情境模拟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教学。2组分别在干预8周后进行评估,比较2组实习生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并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量表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的模拟案例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Mini-CEX量表评估中,研究组学生的面谈技巧、功能评估和沟通能力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0.01)。研究组学生对课程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岗位胜任力方面的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PAL的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儿童康复教学质量,在儿童康复实习教学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本刊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