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ing date:1986
CN:42-1251/R
ISSN:1001-2001

News

Author Center

Reviewer Center

  • Current Issue
  • Archives
  • Top Downloads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2025,40(6)   Publish Date: 2025-06-25
Select all articles | Merge Summary
Lu Rongrong, Bai Yulong
2025,40(6):323-331 doi:10.3870/zgkf.2025.06.001
Full text: [PDF 1212 KB](263)(HTML)
目的:制定物理因子治疗促进意识障碍康复的专家共识,为意识障碍患者物理因子治疗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由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601204, 2022YFC3601200)项目组牵头制定,组成康复医学和神经科学专家团队。经多轮会议讨论,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学,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并评价证据质量,制订共识内容。结果:本共识聚焦于物理因子治疗促进意识障碍康复,内容包含中枢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超声)、外周神经刺激(正中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三叉神经刺激)、感官刺激(光刺激治疗、音乐治疗、重力刺激)等在意识障碍康复中的应用。结论:本共识对物理因子治疗促进意识障碍康复治疗领域现有证据进行归纳,有助于促进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Chen Qiuyu, Wang Shiyan, Gong Zunke, Lin Ziqian, Wang Xiang, Chen Xiaoyu
2025,40(6):332-337 doi:10.3870/zgkf.2025.06.002
Full text: [PDF 764 KB](223)(HTML)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刺激(iTBS)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MNS)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5位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iTBS组、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组接受MNS与iTBS治疗、iTBS组接受iTBS治疗。iTBS、MNS与常规康复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识评定量表(LOTCA)及定量脑电图[包括功率谱密度(PSD)及慢波化比率(DTABR)]比较3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oCA、LOTC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与iTBS组,联合组MoCA评分LOTC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PSD、DTABR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最优。结论:iTBS与MNS联合治疗对PSCI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较单一iTBS治疗更有优势。
Yang Baoyuan, Chang Shifeng, Wang Jianhui
2025,40(6):338-343 doi:10.3870/zgkf.2025.06.003
Full text: [PDF 1185 KB](210)(HTML)
目的: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记忆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记忆、认知的影响,并观察患者CT灌注成像(CTP)的变化,进一步分析CT灌注参数与MoCA评分、MMS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PSCI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认知训练联合假HF-rTMS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认知训练联合真HF-rTMS干预。治疗前、治疗6周后,观察2组CT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事件相关电位P300(ERP-P300)、记忆功能[Stroop任务测试、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Ⅱ(RBMT-Ⅱ)]、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并分析观察组治疗后CT灌注参数与MoCA评分、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2组CBF及CBV均较治疗前增加,MTT及TTP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0.01),观察组上述参数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2组ERP-P300较治疗前潜伏期降低,波幅增高(P<0.05,0.01),观察组治疗后ERP-P30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Stroop任务测试正确率、RBMT-Ⅱ评分均有所提高,Stroop任务测试用时相对缩短(P<0.05,0.01),观察组治疗后Stroop任务测试正确率高于对照组,用时较对照组短,RBMT-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MoCA评分、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MoCA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CTP参数中CBF、CBV与MoCA评分、MMSE评分存在正相关(r=0.176、0.170、0.470、0.395,P<0.05),MTT与MoCA评分、MMSE评分呈负相关(r=-0.192、-0.235,P<0.05);CTP参数中TTP与MoCA评分、MMSE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F-rTMS联合记忆认知训练可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与记忆功能。CTP结果显示,该疗法可增加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缩短MTT、TTP,优化脑部血流灌注情况,且脑部血流灌注情况与患者认知功能密切相关,HF-rTMS联合记忆认知训练可能通过改善脑灌注来提升 PSCI 患者的认知功能。
Zhang Yu, Xue Jianqin, Wang Lijie, Zhang Kang, Zhu Zhujun, Ding Zhuowen
2025,40(6):344-348 doi:10.3870/zgkf.2025.06.004
Full text: [PDF 790 KB](242)(HTML)
目的:探索舌骨上肌群的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及健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亚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rTMS组、rPMS组、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rTMS组加以健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低频重复磁刺激治疗,rPMS组给予舌骨上肌群的高频重复磁刺激治疗,均治疗2周,联合组在第1周应用rTMS组的治疗,第2周应用rPMS组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反复唾液吞咽试验(RSST)、Murray分泌物评估量表(MSS)、罗森贝克渗透-误吸量表渗透/误吸量表(PAS)、耶鲁咽残留物评定量表(YPR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4组的WST分级及RSST结果在组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TMS组、rPMS组、联合组的MSS、PAS、YPRS评定结果均显著地优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组仅YPRS评定显著优于rTMS组和rPMS组(P<0.05)。结论:rTMS、rPMS相较于单纯康复治疗可更好地改善卒中后吞咽功能,而二者结合相对于单一的磁刺激治疗,可明显减少吞咽后咽部分泌物及食物残留量。
Zhou Yuan, He Jianhua, Yang Zhen, Zhang Lan, Huang Yifei
2025,40(6):349-353 doi:10.3870/zgkf.2025.06.005
Full text: [PDF 771 KB](222)(HTML)
目的:探究脑机接口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障碍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脑机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进行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脑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脑机接口(BCI)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手臂动作研究测试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脑电信号准确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作为评价指标评价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4周,2组患者的FMA评分、ARAT评分、WMFT评分、脑电信号准确率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脑机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与常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比较,BCI联合FES治疗能更有效改善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Guo Xiaomin, Zhou Jiahui, Wu Liangheng
2025,40(6):354-357 doi:10.3870/zgkf.2025.06.006
Full text: [PDF 623 KB](215)(HTML)
目的: 评价经颅磁刺激联合十二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组、井穴放血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颅磁组给予经颅磁刺激治疗,井穴放血组采取十二井穴放血治疗,联合组采用经颅磁刺激联合十二井穴放血治疗,共治疗2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NIHSS)。结果:治疗后,3组的FMA及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的FMA、BI、NIHSS评分均优于经颅磁组和井穴放血组(均P<0.05),经颅磁组与井穴放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十二井穴放血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Hu Xiuru, Li Yi, Liu Jianhua
2025,40(6):358-361 doi:10.3870/zgkf.2025.06.007
Full text: [PDF 595 KB](221)(HTML)
目的:探讨观察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治疗偏瘫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HSP住院患者5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肩胛带rPMS治疗,持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肩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肩部疼痛,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评估患者上肢功能,采用Bathel指数(BI)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FMA-UE评分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观察组NRS、BI及FMA-UE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肩胛带rPMS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降低HSP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活动能力。
Wang Jia, Zhang Qingfang, Hong Yaqing, Yang Zeyu, Ke Meihua, Zhi Liang, Zhang Jingqi, Long Jianjun
2025,40(6):362-372 doi:10.3870/zgkf.2025.06.008
Full text: [PDF 2943 KB](199)(HTML)
目的:探讨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关于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影响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8月20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8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任务康复组相比,认知-运动双任务组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MD=3.94,95%CI(2.84,5.05),P<0.0001]、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MD=2.19,95%CI(0.57,3.81),P=0.008]、单任务步速[MD=0.07,95%CI(0.04,0.09),P<0.0001]、双任务步速[MD=0.12,95%CI(0.09,0.15),P<0.0001]、单任务步长[MD=0.03,95%CI(0.00,0.06),P=0.04]、双任务步长[MD=0.01,95%CI(0.01,0.02),P=0.0008],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OR=0.32,95%CI(0.11,0.87),Z=2.24,P=0.03],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MSE量表评分[MD=-0.65,95%CI(-5.82,4.51),P=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单任务步长、双任务步长、单任务步速、双任务步速、平衡功能及FMA-LE评分,并降低跌倒发生率,提升其步态稳定性,但对于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尚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Wang Li, Jiang Huiyu, Wu Xiuxiang, Zhu Yi
2025,40(6):373-378 doi:10.3870/zgkf.2025.06.009
Full text: [PDF 909 KB](220)(HTML)
目前国际上已初步开展通过各种感觉刺激改善动物和人类吞咽功能的研究。其中作为重要感觉刺激手段之一的味觉刺激,我国缺乏详尽报道和相关研究。本文旨在综述味觉刺激对吞咽功能的影响,综述味觉刺激对吞咽功能的影响和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吞咽障碍的康复提供新策略及参考依据。纳入2025年2月前公开发表的国内外味觉刺激对吞咽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相关内容。口咽部感觉输入对于吞咽运动序列的启动和调节非常重要。包括味觉刺激在内的外周感觉刺激策略在人类和动物研究中被逐渐开发应用。味觉刺激激活的多个脑区是与吞咽网络重叠的关键脑区,如岛叶、眶额皮层、杏仁核、扣带回、前中央回、后中央回、小脑等。味觉刺激对吞咽的影响受年龄、认知、遗传味觉状态(GTS)、唾液等因素影响。五种纯味觉刺激中,浓酸刺激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效果最好,包括更快更强的吞咽肌肉激活、延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减少气道误吸、增加吞咽频率等。其他四种甜、咸、苦、咸味觉刺激和复杂口味刺激多集中在健康人群中研究,也被初步证实对吞咽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总体证据尚存在一定局限性,还需更多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来更进一步研究确切的有效剂量、浓度、刺激时间、影响疗效的变量等。大部分证据支持味觉刺激可对吞咽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潜力,值得更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应用。
Li Yiming, Zhong Zengquan, Lyu Zhihai
2025,40(6):379-384 doi:10.3870/zgkf.2025.06.010
Full text: [PDF 858 KB](1110)(HTML)
目前国内常用的神经发育学检查工具适用年龄较为宽泛,可用于新生儿时期神经发育筛查的工具仍存在不足。对Hammersmith新生儿神经学检查(HNNE)的国内外临床与科研应用现状进行综述。遵循PRISMA指南,系统性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有关Hammersmith新生儿神经学检查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HNNE是一种方便、省时、经济的神经学检查工具,可用于预测新生儿神经发育结局,与神经影像学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在指导新生儿联合用药,筛查与神经发育相关的新生儿疾病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HNNE可以作为NICU和产科床旁的常规检查工具使用,但需要针对中国婴儿展开常模研究,确立适用于中国婴儿的最优分数。
本刊微信二维码